2019年7月31日 星期三

背起書包上學去,我的同學80歲

一群70、80歲的阿嬤上小學一年級,同校同學就是自己的孫子。其中有人一輩子都不識字,小時候看著鄰居上學讀書寫字,只能待在家養豬、撿柴、照顧弟妹。婚後拉拔6個孩子長大,各個都有高中、大學學歷,現在終於輪到她自己,背起書包上學去。
就像很多小一生,第一天上學,阿嬤哭了,但她說是太高興才哭,「我不敢相信這是真的……我一直想要背書包上學。」

當學校招不到學生換阿嬤上學去
根據《紐約時報》報導,南韓全羅南道康津郡將近百年歷史的大邱小學 (音譯,Daegu Elementary)因為學生不足,一度面臨廢校危機,校方乾脆招生長者入學,現在這所學校一年級的8名學生,全是介於56歲至80歲的活力阿嬤。
南韓生育率在全球敬陪末座,尤其農村人口外流,情況更嚴重。這所小學學生只剩22人,其中四年級和五年級更都只有一名學生。
一年級一度一名學生都沒有,校長拜訪全村,竟然找不到適齡的小朋友就讀,直到開放長者入學。
阿嬤和小學生一起坐校車
「他們都非常渴望學習,」一年級的老師說,從最基礎的字母開始從頭學起,阿嬤不但學習力旺盛,還有人已經許下競選村裡婦女會會長的願望,「他們可能是全校唯一要求更多作業的學生。」
教室也為阿嬤量身打造,有沙發、毛毯、加熱的墊子,就怕他們一不小心著涼。
雖然一年級都是高齡學生,但他們會和其他年級的小朋友一起坐校車、一起校外教學、一起在下課的時候吃餅乾。「老幼共學」的趨勢持續成長,長者不該被孤立,跨世代的混齡共處,被認為更有助於健康。
老幼共學、共托 跨世代交流 
台中榮民總醫院的日照中心,為失能、失智長者提供日間照顧,鄰近榮中幼兒園及托嬰中心,乾脆讓長者與小朋友一起做早操、一起學習製作點心,長期下來發現很多原本沉默的長者,語言、社交能力都大幅改善。
 

英國倫敦的夜鶯之家(Nightingale House),則是英國第一家混合養老院和幼兒園的照護設施,小朋友每天拜訪養老院裡的爺爺奶奶,和老人家一起唱唱歌、跳跳舞,長者每天期待小朋友的到來,臉上笑容都多了起來。
其實一般家庭中,就是老人和小孩一起互動、生活,照護機構複製這樣的自然相處模式,不讓長者感到被拋棄、被孤立。老小交流、感染彼此的活力與經驗,不管老幼共學或共托,都是跨世代的雙贏。
網址:https://www.commonhealth.com.tw/article/article.action?nid=79972
心得:世界上的每一個地方都有生育率過低以及獨居老人的社會問題存在,許多學校也因為生育率不足而導致的無人就學問題所以倒閉。這篇文章則分享了兩個把這些問題混在一起解決的例子,不論是讓獨居老人就學來讓他們獲得知識與小孩子的陪伴感,又或是讓學校招收高齡學生來解決倒閉問題,都是對於整體社會素質有極大幫助的方式。